哈佛院长发布重磅文章:从奥运到地缘政治,中美能否找到新出路?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Graham Allison)是全球知名的地缘政治学家,近期他在美国媒体《国家利益》撰文谈论中美关系。他对巴黎奥运会上中美两强的垄断性表现有感而发,探讨中美两国如何找到一种既对抗又可以是伙伴关系的新道路。目前在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美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智库——担任主任的艾利森教授深谙中国的政治智慧“求同存异”, 但被美国学界视为偏向鸽派的艾利森教授还是很难说服美国政界、学界,更无法扭转美国对华“零和博弈”的态度。

艾利森教授开篇提到他近期正在关注巴黎奥运会,他在为美国奥运健儿欢呼加油的同时,还留意有哪些国家的运动员能赢得金牌。他感慨道,这届奥运会正如当今世界上的大多数竞争一样,只有两个超级大国:中国和美国。截至8月9日,美国赢得了30枚金牌,中国则赢得了32枚金牌。在总奖牌数方面,美国运动员获得了104枚奖牌,中国选手则获得了77枚奖牌。他预计美国最终成为金牌第一名的概率大约为80%。但正如尤吉·贝拉(美国传奇棒球运动员)的那句名言: “比赛还没结束,一切皆有可能。”

他回顾了四十年前中国才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第一枚金牌,从几乎一无所有到成为美国最强对手,正如中国几乎在所有其他领域所崛起的那样,21世纪就是中美两强博弈的世纪。

在202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由他主持负责的哈佛学者小组被政府要求撰写与中美有关的一系列报告,这些报告被当做中美交往的重要学术参考。该报告深入探讨了中美在五个核心领域的竞争:经济、技术、军事、外交和意识形态。在每一个领域,他们确定了评估竞争的标准和指标,每份报告都总结了21世纪前二十年所发生的事实,并对2020年两国的地位进行了坦诚的评估。

这五份报告的结论完全一致: 一个在本世纪初根本不在美国视野中的国家,如今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国更为领先 。即便当时美国国家情报局很不情愿地将中国称为“越来越接近的对手”。他风趣地认为,中国到底能不能和美国比肩,问问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就知道了。对美国而言,中国必须被视为全方位的竞争对手。

中美GDP占全球GDP的份额(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来源:IMF《2024年世界经济展望》

在文章中,艾利森教授引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他表示依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IMF所采用最能衡量国家经济体的标准算法,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CIA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31.2万亿美元,美国为24.6万亿美元。许多美国人觉得这与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背道而驰,以至于他们拒绝相信这一点。他们指出,按照市场汇率衡量的传统标准,美国仍然是第一,并且他们强调,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四倍,因此人均GDP仍然远远落后美国。但艾利森教授则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国。

他认为这些“硬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艾利森教授表示虽然美国仍然处于技术进步的最前沿,而且美国对中国先进半导体进行了制裁打压,使中国半导体领域“陷入困境”。但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确立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优势,至少未来十年内,西方的绿色产业很难撼动中国。 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国产全产业链正如火如荼的一步步攻坚克难,或许美国最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优势在未来十年也会消失。

在军事领域中,艾利森教授很确定的表示: “美国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结束” ,虽然美国作为全球军事超级大国的地位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几乎每个大陆都拥有条约盟友和基地网络。然而,中国通过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改变了其地理周边地区的游戏规则,包括台海、南海和东海,在中国的军事力量辐射范围内,美国不是中国的对手。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进行的十八次军棋推演中, 美国没有赢得一次,总比分是惊人的18:0 。用美军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将军的话说,当“(中美)所有的牌都摆在桌面上”时,美国没有任何优势。

他着重的谈到军费使用效率问题。在1996年,中国的国防预算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到2020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军费支出达到美国的一半左右。并且中国的军费支出能做到“事半功倍”,也就是说中国的军费使用更有效率,这使得表面上的军费差距并不能完全反映两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核武库,中国的规模的确远远小于美国,但这些核力量有足够的能力确保中美两国互相毁灭。

说到底,中美都无法轻易撼动彼此。 那么中美到底应该如何相处?艾利森教授并没有提供答案,毕竟这种答案没人能回答,但是他提出了五个思考角度,这五个角度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更像是一个纠缠状态。

第一个思考角度,正如奥林匹克旗帜所宣传的那样:“更快、更高、更强”。单独跑步远不如有对手竞争跑步来得刺激,有比赛才能让运动员跑的更快、跳的更高,笔者觉得这段可以用中国古籍《孟子》所提到的一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艾利森教授则援引古典经济学先贤亚当·斯密的那句名言:专注于竞争优势的国家之间会通过竞争创造一个更大的蛋糕,每个国家都会因此受益。

第二个思考角度,正如奥运会的争夺战那样,只有一方可以获得金牌,但能进入奥运会角逐金牌本身就是赢家之一,但最后的赢家却只有一个。在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双赢案例是猎鹿游戏,只有通过合作,两个人才能捕获一只鹿。但很多人忽视的是,捕获鹿之后,如何分配这只鹿会成为问题,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所以猎鹿游戏终归是一个零和的胜负游戏。比如电动汽车或半导体领域,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主导地位,它就拥有可以用来影响其他国家的力量, 问题是谁愿意让出自己的“金牌”呢?那么在只有“一块金牌”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双赢”吗?

第三个思考角度,在截止8月9日的奥运会拳击赛场上,中国赢得了一枚金牌和一枚银牌,美国则只获得了一枚铜牌。在摔跤比赛中,美国赢得了两枚金牌,而中国则赢得了一枚银牌和三枚铜牌。与中国不同,美国外交界坚持把中国视为“单纯的对手”,但对手也有一个“度”,中国外交界有句话:“国家之间的竞争应该像在赛场上竞争优劣,而不是在摔跤场上相互厮杀”, 美国所谓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压,中国所说的“竞争”是公平的赛跑。

第四个思考角度,虽然奥运会的利害关系本质上是民族自豪感的问题,但在核心的地缘政治竞争中,GDP、技术领先地位、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影响着国家安全甚至生存。美国人——包括艾利森教授在内——认为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国际安全秩序, 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国际安全秩序的守护者,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这种史无前例的“长期和平”提供了稳定,不仅使美国人,而且使大多数人类都能享受到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都更多的收入、健康和福祉。但中国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个所谓的“国际安全秩序”,这是一场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的竞争, 而大多数修昔底德的对抗都以战争告终

第五个思考角度,尽管美国和中国注定要成为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对手,但双方都无法逃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的竞争是由双方都面临的生存挑战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彼此的合作,任何一方都无法被击败。今天,这两个国家都拥有核武库,如果用于全面战争,可能会从地图上抹去对方。

五个角度说完了,笔者暂且停下,想问问各位读者,您是如何理解艾利森教授所提出的这五个角度? 可以看出,这五点即在批评美国的“零和博弈”,同时也在“提醒”中国,不会存在绝对的“双赢” ,双方现有的理论和方式都不是“完美”的,或者说在他看来“都有问题”。他不是提出问题,也不是回答问题,只是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陈述来让大家思考。

当然,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屁股肯定坐在美国那边,比如二战以来的世界确实相对人类以前的历史要和平许多,但这和美国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二战后全世界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只有美国有核武器,那么请问艾利森教授:你觉得美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危险还是带来更多安全?

说回艾利森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作为唯二的超级大国,中美两大经济体如此纠缠不清,2008年如果中美没有达成合作,那么那场风暴会演变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大萧条。而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助长了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艾利森教授表示 中美两国都不想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出现 。可以这么说,中美的那次合作让世界度过了危机。可是, 他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是谁造成了上世纪20年代末的那场悲剧。

而除了上面的那次合作,中美两国在全球流行病、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等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协调和合作。艾利森教授发出疑问,各国能否同时成为“激烈的对手”和“重要的伙伴”?在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非黑即白,是朋友还是敌人?似乎一方必须战胜另一方才算胜利。然而,在商业世界中,竞合关系又是那么平常和“成功”。

例如,苹果和三星是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的无情竞争对手,但三星又是苹果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被问及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如何也能成为他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时,他说: 生活很复杂。

所以艾利森教授又问道:那么, 美国和中国的政治家们能否找到通往一种既是对抗又是伙伴关系的新道路呢?

2012年,艾利森教授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最早提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地缘博弈理论。现在, 被学界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之父”的艾利森正频繁来往中美两国政界、学界 ,在他的建议和劝说下,拜登总统也会假惺惺地表态要和中国“公平的竞争”。然而就和美国在巴黎奥运会上对中国使用下三路手段一样,在绝对的利益面前——比如更多的游泳金牌和奥运会金牌榜榜首的位置——美国不可能成为艾利森教授所希望的那个“公平竞争者”。

在中国遵循“斗而不破”的同时,美国却在不断尝试挑战“斗破”的底线。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