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比赛,英格兰轻取伊朗,让赛前对他们的看衰之声消减了不少。
而反观美国队,在占据优势、先进一球的情况下,反倒和下滑不少,靠着半场调整的威尔士打了个平手。
所以在这场比赛在之前,英格兰自然成为了更被看好的一方,在比赛中他们也的确打出了不错的表现,也取得了
只不过这个结果,来得也并不容易。
本场比赛,美国队还是有了一些变化。
比如在高位逼抢时,美国队更多采用了双前锋体系,比对阵威尔士时保守了一些,毕竟本场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威尔士:
但在开局阶段,英格兰还是展现了自己队中强点的能力。
开场5分钟,凯恩就开始干活:
而在4分钟之后,贝林厄姆开始前插,帮助英格兰打出了上半场的第一次威胁进攻:
比赛第14分钟,还是贝林厄姆在中路的分球,让英格兰的右路送出传中:
上一场对阵伊朗,贝林厄姆的前插进攻就是战胜伊朗之钥,作为进攻第五人,贝林厄姆的前插是有风险的,但伊朗没有那个实力探索到。
今天的美国队,就不一样了。
上半场第16分钟,美国队完成从左至右的横移,让右路送出了一脚传中:
而在那之前,恰恰是美国队抓住了贝林厄姆前插后留下的空间:
比赛第20分钟,美国队连续横移,右路再次传中:
上一场对阵威尔士的比赛,美国队之所以出现了进攻端效率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进攻打得过于简单、粗暴,在传中之前并没有进行这场比赛的扯动和铺垫。
很显然,贝尔哈特吸取了上一场比赛的教训。
而这次进攻的源头,其实还是美国队从贝林厄姆脚下完成了抢断:
如果这些镜头还不清晰,美国队这次推进抓的是哪里的空当,就能看得很清晰了:
第32分钟,美国队再次完成了进攻方向的转移,普利西奇的射门打到了横梁上:
实际上,这段时间的英格兰并没有处于完全的被动,凯恩和贝林厄姆依然在不同的高度上完成接球和分边的任务,只不过到了斯特林、萨卡、芒特等人的脚下,进攻就很容易出现中断:
回过头来,美国队就会利用拉开的空间打穿英格兰的中场:
上半场末段,贝林厄姆和凯恩各发挥一次,让英格兰没有在完全的被动中结束前45分钟:
所以,英格兰的问题并不复杂,贝林厄姆的前插才能有效地支援凯恩,形成英格兰中路的强点,带动两个边路的进攻,但面对美国队同样不逊色的运动能力,英格兰的小个子进攻球员并不占优势。
而回过头来,本场比赛大有进步的美国队就会针对性地利用贝林厄姆的身后空间,打击独自一人留在后腰位置上的赖斯,从而形成对英格兰的反制。
而这样的场景,下半场还在发生:
而英格兰也在尝试反制,反制的方法还需要依靠贝林厄姆和凯恩:
所以在调整阶段,索斯盖特将战术进行了一些修改,亨德森换贝林厄姆,显然将后腰的防守和体能进行了补充,而接连更换凯恩身边的小个子球员,则尝试着对进攻端进行更新。
严格来说,这不是什么糟糕的调整,既解决了贝林厄姆前插后回不来的攻守失衡问题,又继续围绕凯恩尝试进攻。
只不过格雷利什这边只能制造一些定位球,而凯恩并未抓住:
但美国队在比赛末段也没有制造之前的威胁,也算是保住了1分的结果。
第二轮收获平局的结果不算好,但也不算差,鉴于同组另两只球队的交锋结果,出线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英格兰的手上。
但在战术上,索斯盖特还是需要注意解决一下贝林厄姆的问题,这个点位对英格兰的进攻很重要,但不应该被摆在靠后的位置,也不应该被赋予过多的防守职责,这都不利于球员和球队的未来。
或许,索斯盖特到了重拾三后卫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