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孙兴慜效果不佳 韩国通过“纵深蓄力”迎来绝杀

取胜才有晋级机会的韩国,在凭借着伤停补时阶段的绝杀进球,2-1取胜葡萄牙的同时,也力压乌拉圭拿到了淘汰赛的资格。

从比赛的实际进程来看,韩国队开场后的外围封锁非常清晰,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被老道的葡萄牙抓住了纵深冲击的机会。比分落后的局面下,韩国提升了压迫与对抗,并在不断获得定位球的情况下,追平了比分。

上半场在左侧边路被“释放”的孙兴慜,爆点冲击效果不佳,但他在最后时刻用助攻完成了救赎。这次看似“意外”的进球,其实与韩国队在下半场补充纵深冲击的思路,非常一致。

【韩国队外围封锁态势清晰,但主动“压扁”的阵型有隐患】

韩国队开场后并未进行激进的高位压迫,而是把封锁线放在了中场区域。考虑到葡萄牙具备更好的控制能力,这种策略是较为合适的。但韩国队这种外围封锁有一定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三线站的非常紧密,主动把阵型压扁。

这样的策略,一方面是可以构建更好地限制阵型,另一方面是葡萄牙的首发阵容中,前场没有太好的纵深冲击能力。

图1:韩国队的封锁态势

韩国队这样的站位,确实能限制葡萄牙的组织推进。但葡萄牙本场的组织结构,也很有特点:与达洛特更多的前插相比,坎塞洛因为若奥-马里奥的前提,可以填补到后场结构中。同时,一旦若奥-马里奥内收,坎塞洛也可以被释放出去。

在这种态势下,葡萄牙是具备分边进行冲击纵深的。而这种纵深,就是中后场的长传。

图2+3:韩国队中场区域封锁态势良好,但葡萄牙能打出长传冲击

佩佩与内维斯一人一次长传,葡萄牙让两名进攻端具备特点的边后卫,形成了对韩国防线纵深的直接冲击。而且,还带来了开场的闪击进球。

【创造力不足的韩国,“释放”孙兴慜的效果也不好】

韩国队的阵容很有辨识度,优劣都很明显。劣势的话,创造力缺失算是较为明显的

如何发挥好孙兴慜这个强点的能力,然后让边路进攻与兑现中锋素质的曹圭成进行发挥,就成为一个关键。

具体的策略,就是让孙兴慜获得持球空间,进行冲击

图4:长传为主找孙兴慜,韩国前场进攻的最重要手段

以长传为主、队友吸引跑动制造空间为辅,韩国队上半场就在外围给孙兴慜送出了7次长传。这样的策略,能在最大限度规避韩国队的创造力短板。

但具体的效果是什么?是韩国缺乏对孙兴慜的支援,让他频繁在边肋部的包夹协防下去冲击葡萄牙的防线。总体的战术效果,并不好。

图5:孙兴慜左侧持球冲击,效果非常一般

从上图可以看到,韩国队长传找孙兴慜时,队友是通过内收去压迫葡萄牙防线,给孙兴慜制造宽松的接球空间的。但问题是,孙兴慜持球后,韩国其他球员都在内收禁区,空间较小且面对包夹下,孙兴慜的持球冲击效果不好。

【补充纵深元素,韩国最终的绝杀其实能体现战术逻辑】

韩国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逐渐增加了对抗与压迫。但在葡萄牙的限制下,韩国队的阵地进攻异常单调,边路打不开局面,他们就很难制造威胁。

葡萄牙的压迫或攻防转换中,增加纵深冲击,成为韩国队求变的主要方向

图6:韩国队下半场的纵深冲击,开始消耗曹圭成

在这种局面下,韩国队迫切需要在进攻纵深上增加持球与对抗元素。因此,他们换上了黄喜灿,韩国队也开始在纵深冲击上去制造威胁。黄喜灿的几次持球,能带来一定的撕扯力度。同时,他也可以形成进攻端的后续跟进。

图7+8:韩国队在下半场开始打出纵深转换

【结语】

2-1逆转葡萄牙后,韩国队成功压制乌拉圭,以小组第二的身份晋级淘汰赛。同时,他们也成为澳大利亚、日本之后,又一支出线的亚足联球队。

从三场小组赛的实际态势来看,韩国队创造力缺失的情况下,他们的最大优势就是边路与纵深冲击,这是他们在淘汰赛中争取好成绩的关键。对于葡萄牙来说,在提前晋级的情况下,给了替补球员较多的登场机会,而达洛特等人的不俗发挥,也让主帅在淘汰赛的派兵布阵上,有更多的“选择”。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