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三次围剿全失败 徐海东大战陕西 虽是偏师但打得很凶猛

红军的“偏师”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虽然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但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始终处于处处遭受围剿的被动地步。

为了实现革命的伟大胜利,红军毅然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把革命重心从南方各省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陕北,伟大的万里长征就此开始。

不过,在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之前,其实有一支“偏师”已经先行入陕,为红军主力扫清了障碍,它就是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的带领下,这支“偏师”打得很凶猛,在陕西连续三次粉碎了杨虎城的围剿,直接促成了杨虎城的反思,为日后“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在解说这段历史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红二十五军称作“偏师”呢?这还要从红二十五军的组建说起。

1932年冬季,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攻鄂豫皖边区的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只得踏上战略转移的道路。不过,在踏上征途前,红四方面军留下了红七十五师留在湖北、河南的交接带,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不得不承认,这支被留下的红军,其实是兵员素质和武器水平都比较落后的部队,在外人看来,他们衣衫褴褛,宛如一支“老弱病残”组成的部队。

但就是这样一支“灰头土脸”的部队,却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越打越壮大,最后发展成了拥有1.2万人兵力的红二十五军,后来的开国大将徐海东正是军长。

大战陕西

1934年10月,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面临着一大难题:经过三年的鄂豫皖游击战后,红二十五军逐渐有了力不从心之态,若是继续留在这里,革命形式俨然有深陷停滞的趋势。

因此徐海东向中央军委请示,希望红二十五军可以离开鄂豫皖边区,到陕甘宁边区开拓革命地盘。为了中国革命的大局,军委同意了徐海东的方案,因此,红二十五军为了适应长途跋涉的需要进行了缩编,全军共缩编为4个团,共3000余人的精锐兵力。

1935年,国民党注意到了红二十五军的转移动向,开始向红二十五军发起重兵围剿。其中,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的杨虎城是阻拦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的头号指挥者。

此时杨虎城对于蒋介石的命令还是不敢怠慢的,因此他调集了自己的警备2旅,试图在华阳县拦住红军的前进步伐。

徐海东对于这支警备2旅并未放在眼里,这一路上,红二十五军攻城拔寨、无往不利,想用一个旅的兵力阻挡红二十五军,杨虎城还是太低看红军了

果然,在华阳县的战斗中,红军采用灵活的穿插战术,一支敢死队直接从敌军的背后突然杀出,捣毁了敌军的指挥部。

其余战士们一拥而上,直接打下了这座华阳县城,并以此为基础开辟了新的游击区,打通了鄂豫皖边区与陕甘宁边区之间的通道。

杨虎城得知自己多年经营的嫡系部队被击溃,自然心疼不已,于是他派出了和共产党有地下关系的张汉民,试图与徐海东“搭上线”,让红军悄悄路过,别让老蒋知道就行。可以说,此时的杨虎城已经被红军表现的战斗力深深折服。

奠定革命基础

不过,对于徐海东来说,杨虎城的试探有些“诚意不足”。红二十五军也曾向杨虎城提出“不打”的条件:提供五万分之一的陕南军事地图,以及无线电台和大量药品的支援。

负责接头的张汉民虽然对这些条件满口答应,但后来给红军送来的仅有一份河南军事地图,药品和无线电台也不见踪影。

此外,杨虎城的警备3旅也一直尾随红二十五军,让许多战士吃不香、睡不着。后来大家都向徐海东表示:这样拖下去,战士们战意低沉,既不能打,又走不了,休息也休息不好。最终徐海东下定决心,再给杨虎城一个惨痛的教训。

他在九间房镇布置了一支伏兵,在尾随而至的警备3旅进入包围圈后,突然杀出,把国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终,这支警备3旅也被红军重创,旅长张汉民本人也被活捉。

7月下旬,红二十五军在泾川再度与国军激战,国军原本试图趁着红军渡河时强攻,但没想到红军的斗志十分顽强。政委吴焕先更是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发起反冲锋,把国军进攻的一千多人全部击溃。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此战中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重伤,后来医治无效,就此牺牲

但泾川一战还是成功让红二十五军度过了险恶的泾河,他们成功抵达陕北永坪镇,与当地陕北红军会师,组建了红十五军团。

这支军团在长征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之前,有力地清扫了当地国军势力,为大部队顺利进驻陕北建立红色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杨虎城也因为自己“反红军”的失败反思了自己的从军生涯,最终痛定思定,为日后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